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[克魯曼專欄] All the G.O.P.’s Gekkos 共和黨的一群大亨 原文載於(2011/12/09)


 

電影「華爾街」上映距今將近25個年頭過去了,如今電影比以往更加貼近現實。自以為是的金融大亨指責歐巴馬總統的論詞,聽起來就像電影角色蓋柯的著名演說「貪婪是美德」翻版。至於對占領華爾街行動的抱怨,聽起來也很像蓋柯私下說的「我根本沒有創造什麼,只是擁有罷了。」以及蓋柯對他的學徒說的「這下你還會天真到相信我們住在民主國家嗎,小夥子?」
 
 
不過事後來看,電影的結尾有點誇大了。電影的尾聲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努力下,蓋柯終於鋃鐺入獄,罪有應得。現實的情況則是金融業權力不斷增大,所有負責管制規範的人都遭架空。
 
 
另外根據市場預測組織Intrade的估計,下一任共和黨總統參選提名人有百分之45的機會是現實生活中的蓋柯。
 
 
當然,我不是第一個察覺到羅姆尼(譯註:Mitt Romney,美國商人與政治家,曾任麻州州長。於2008年曾參與角逐共和黨總統候選提名人,但初選結果不理想而退出。)的商場生涯與奧利佛史東的反英雄影片有共通點,其實支持勞工的團體美國改革聯合組織(Americans United for Change)已經把「羅姆尼‧蓋柯」當成廣告戰略。然而整件事背後有更深的意涵,遠不只是抨擊與反對羅姆尼而已。
 
 
依照目前共和黨的說法,富人絕不可受批判,更別提要富人多繳稅,因為富人會「創造就業」。可是實際情況是如今許多富人的所作所為根本不會創造就業,相反的還會摧毀就業,而羅姆尼先生的商場生涯正好完美描繪了這幅情景。
 
 
洛杉磯時報前陣子調查貝恩資本公司的紀錄,該公司是家私人股權投資公司,羅姆尼從1984年起參與經營至1999年。報告中提到,羅姆尼在那些年替自己還有投資人大賺了一筆,可是使用的方法卻時常傷害到一般員工。
 
 
貝恩資本公司專門從事融資併購,經由融資借貸併購目標公司,再以目標公司的獲利或資產作為借貸抵押。這個策略的概念就是要增加目標公司的收益,隨後再加以賣出。
 
 
但收益是怎麼增加的?最為人所知的印象有部分是奧利佛史東創造的,就是藉由無情的削減成本來達成併購,而所謂成本通常指的是員工的人事成本,員工不是被裁員就是削減薪資與福利。儘管現實中的情況要更加複雜,甚至有公司在融資併購後還擴充與招募員工,但這個印象確實有部分是事實。不久前有份針對「私人股權投資交易」的分析報告,所謂私人股權投資交易就是貝恩資本公司專門從事的併購與接管,該報告指出這類融資併購大致上是同時創造與摧毀就業機會,而遭併購與接管的公司亦是如此。但是成為併購目標的公司,創造就業的能力遜色於相同類型卻不是併購目標的公司,而且「總體來說,摧毀的就業機會始終較多」。
 
 
因此綜觀結論,讓羅姆尼飛黃騰達的生意是建立在摧毀就業而非創造就業。即使融資併購讓公司收益和高階主管的收入增加,摧毀就業的結果就是傷害了一般勞工,造成的薪資停滯還有高階人員收入暴增成了美國自1980年來的特徵。
 
 
我認為融資併購這行業根本是就業毀滅者,那貝恩資本公司呢?至少有套標準可以衡量,從衡量的結果來看,羅姆尼經營貝恩資本公司的期間員工特別不好過。經財產評估,價值最高的十家併購目標公司裡,有四家最後以破產作收,儘管貝恩資本公司還是在其中三家的交易案賺了一筆。這樣的失敗率比一般從事融資併購的公司還高,而且當公司關門大吉,眾多員工不是沒了工作,就是沒了退休金,甚至兩頭都落空。
 
 
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教訓?倒不是說商人羅姆尼是大壞蛋,而是自由派並沒有像保守派聲稱的要妖魔化或懲罰富人。自由派只是反對右派對富人造神,反對富人能免除人人都該做出的犧牲,只因為他們好像有為大家做出非常美好的貢獻。
 
 
真相就是就算對百分之一的人,甚至對百分之0.1的人有利,也不盡然表示這對全體美國都有益,羅姆尼的過往經歷已經充分說明了這道理。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去恨羅姆尼一類的人,該做的就是要求他們多繳點稅,別受創造就業這類謬論影響。



沒有留言: